當中國開始建設亞洲較大的高鐵站時,西方國家紛紛來到中國,看到雄港站的建設過程,不禁豎起大拇指贊嘆中國的基礎設施已經“合格”。當然,我國的基礎設施已經走出國門,比如匈塞鐵路,這也是中國與東歐國家的合作項目其中一個。這是塞爾維亞首條高速鐵路,這條鐵路代表著塞爾維亞的未來。
除了匈塞鐵路,中歐在鐵路領域也有合作,其中一個就是中歐班列,這條鐵路穿越7個國家,全長9000多公里,但不被其他的國家看好,早在2011年,首列中歐班列就從重慶開往德國杜伊斯堡,拉開了這列班列的序幕。如今,這條鐵路對世界經濟貿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甚至成為了西方眼中的“香餑餑”但無奈。
可以說,中歐班列已經開行了11年,為什么老美到現在才意識到這列班列的威力?簡單來說,這條鐵路拉近了東西方合作的距離,不經意間改變了世界物流格局,甚至讓美國面臨跨境貿易“邊緣化”的風險。通常中歐跨境貿易都是通過海運進行的,海運成本雖然較低,但對于一些有保質期要求的貨物來說,并不是極好的運輸方案,二階段的中轉時間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