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至今,亞歐之間國際貿易穩步提升,為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其中,中歐班列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項目,運營10年來取得顯著成效。目前,中歐班列累計開行量已突破5萬列,通達歐洲23個的180個城市,為沿線民眾帶來了實惠的同時,更成為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中國民主同盟(民盟中央)在提案中指出,當前,中歐班列基本形成“三大通道、四大口岸、五個方向、六大線路”整體發展格局。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歐班列逆勢增長,有效保障了我國國際物流供應鏈穩定,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績。
快速發展
2011年,首列中歐班列“渝新歐”從重慶開出。經十年的市場培育和運作,目前已實現常態化開行、規?;\營。目前,中歐班列前已累計開行突破5萬列,運送貨物超455萬標箱、貨值達2400億美元;貨物品類也從最初的日用百貨和手機、電腦,擴大到機電、汽車、服裝、電子工業品等5萬多種。
特別是近年來,受到疫情、海運價格飆漲影響,歐亞大宗運輸逐步向鐵路轉移,國際市場對中歐班列的運輸需求持續飆升。一列列“鋼鐵駝隊”架起了全球抗擊疫情、貿易互通的“連心橋”。
不過,當前,中歐班列也面臨不少阻礙發展的問題。
民盟中央指出,一方面,國內線路規劃、參與各主體間的職能、定位有待改進;同時,中歐、中亞鐵路基礎設施不足,影響運行時效;此外,國際鐵路提單的屬性問題存在爭議,制約中歐班列的發展動力。
中歐班列作為新絲路的先行者,與各國利益交織,諸多項目盤根錯節,已成為各方博弈焦點。
建議帶動中國標準國際化
為此,民盟中央建議,應該規范政府補貼,推動市場化運營。
由發改委協調相關部門成立多式聯運方案中心,統籌運營、優化國際線路。平臺公司研究開辟符合所在城市特色的線路,帶動制造業、貿易、物流、金融、信息技術產業協同發展,助力中歐班列穩健運行。
同時,制定國際多式聯運標準化流程,提升中歐班列運行效率。由發改委牽頭會同交通運輸部,邀請知名物流公司、平臺公司參與制定國際多式聯運標準化流程,建立與沿線各國的協調聯運機制。鼓勵中資企業“走出去”競標中歐班列沿線的鐵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同時帶動中國標準國際化。通過校企合作、國際高校合作交流的途徑,加強與中亞、中歐地區在物流、跨境電商等方面人才的培養、交流、輸出,緩解當地管理人才匱乏問題,提升中歐班列服務質量。
鑒于鐵路貨運單非物權屬性制約國際貨物通關的現狀,民盟中央建議,商務部就應鐵路聯運單法律性質問題與中歐班列沿線各國加強磋商,推進國際慣例,使之適應當今經濟發展步伐。
比如,可參照中俄兩國鐵路系統確認運單作為兩國收貨憑證的做法,在此基礎上進行充分協商,簽訂雙邊協議。加強與兩大國際鐵路運輸組織的合作溝通,積極倡導、參與國際貨協規則談判,推動鐵路聯運單的物權化,避免中歐班列在國際貨物運輸方式競爭中的劣勢,以便主導國際貨運規則談判,推進鐵路運單物權化。
切實解決企業難題
不僅如此,民盟中央建議,應利用自貿區與中歐班列良性互動。采用“中歐班列+綜合保稅區”政策集成,開通“區港聯動”中歐班列,暢通“保稅+班列”出口新模式,推進中歐班列發展的“軟聯通”,由海關搭建“數字化”平臺,推動海關、港航與鐵路間信息交換共享,提升中歐班列貨物運輸服務水平和運營效率。海關總署加快推進與中歐班列沿線“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互認和通關便利措施實施,及時解決企業在中歐班列沿線遇到的通關問題,保障貿易暢通。由自貿區管委會牽頭搭建跨境易貨貿易綜合服務平臺,細分“附加值較高、有一定運量規模、有適當運時要求”的市場定位,為常態化開展易貨貿易業務奠定基礎,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的貿易規模,確保中歐班列運力的穩定性。
對企業來說,應搭建跨境服務金融平臺,為企業提供支撐。
民盟中央建議,條件成熟的平臺可復制、推廣蓉歐班列“中歐e單通”平臺模式,相關金融機構配套完善合規法律服務,推進中歐沿線普惠金融和跨境貿易的互聯互通。鼓勵保險公司創新業務范圍,為外貿企業供應鏈融資項下資產風險緩釋提供保險支持,解決中歐班列純信用鐵路提單貸款貨物境內境外安全運輸風險保障問題,打造運貿一體化國際班列業務新模式。